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总结(5篇)-5845威尼斯达人

时间:2023-05-05 17:40:0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总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月活动情况总结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月”活动期间,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加强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具体活动包括展览、演出、座谈会、比赛等多种形式。

  其中,展览活动是各地比较突出的一种形式。通过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成就和现代发展,增强了民族认同和共同体意识。比如,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举办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展览,让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历程。此外,各地还开展了音乐会、舞蹈比赛等多项文艺活动,展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此外,教育活动也是活动重点之一。全国各级教育机构组织了系列培训、讲座和研讨会,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和历史,引导他们发扬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总体来说,此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月”活动得到了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有力地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谐,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美好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总结

  

  思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结

  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构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和发展。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全体公民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2、继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挖掘和发挥民族精神文化及团结凝聚的积极性和灵动性,彰显汉族民族的共同传统价值,提倡文化多样性与生活融洽的理念。

  3、继续推进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不断推动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形成民族团结的紧密结合。

  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

  1、深入推进“五年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和引导群众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开展全民参与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民族宗教结合的文化建设,加强网络宣传教育,通过社会平台,发挥社会影响力,加深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3、加强中小学教育,在课程中增加边缘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校园里组织更多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

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总结

  

  xx学校“123工作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xx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汇报

  xx县xx实验学校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全领域、全过程、全学段,创新“123工作法”,实现重点关爱、主题教育、学科渗透、师生参与“四个全覆盖”,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

  一、凝集“一个链条”,全要素一体推进

  引导全校200多名教师聚焦“教育链条”,以考核促履职,以成效显担当。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订了活动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学校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纳入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并将其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清廉学校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落实、统一考评,做到步调一致、上下一心,确保工作扎实、效果真实,不断提高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健全“两项机制”,全方位协同联动

  一是建立健全教联体、校内外、家校社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教联体共进等师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共育平台,拓展开放式、多样性、立体化教育空间。针对4名在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突出重点,因人施策,落实“五个一”措施,即一名领导包保、一名教师对接、一套档案管理、一个机制运行、一套办法考核,从衣、食、住、行、品、学、心、身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关心和帮助,确保每一名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开心圆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是健全文化育人机制。利用橱窗、展板、墙报、黑板报、宣传栏、微信平台等宣传阵地,对广大师生和家长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营造浓郁的宣传教育氛围。

  三、突出“三个结合”,全过程铸魂育人

  一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做到抓手“有形”。在强化班主任定向考核的基础上,抓好学科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培训内容,纳入新进教师

  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师德师风学习等专题培训体系,引导广大教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

  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与课堂教育教学相结合,做到受众“有感”。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备课为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点,与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语文、数学、思政、历史、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教育教学之中,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努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做到影响“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后社团活动,通过阅读、书法、音乐、舞蹈、绘画、演讲、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对全校师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此外,学校还通过“六好德育”“七礼素养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收效显著。

  近年来,该校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重走红军路,重温红军情”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祭奠革命先烈,激扬青春活力”徒步拉练、“红心向党,做追梦少年”党史宣讲报告会、“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征文、“讲好党史故事,铭刻红色记忆”演讲比赛、“铭记百年党史,追寻红色足迹”蒲公英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欢庆办校十周年”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总结

  

  开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总结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铸牢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入手。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为此,我校开展了以“做‘四有’好老师,育‘四爱’新人才”为主题的教师座谈会暨征文比赛,并于12月20日上午举行“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暨冬季田径运动会”,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总结一: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放在首位,把党性锻炼与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立足岗位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通过走访慰问、交心谈心、送温暖等方式关心帮助生病或遇到困难的党员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为基层党组织增添正能量。我们还充分利用教职工qq群等媒介宣传学校建设成就,弘扬“马陆精神”,激励更多教师凝聚人心、干事创业。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了广大党员教师扎根基层、服务教学、奉献社会的热情和信心。

  回顾本学期,在组织发展和党员管理方面,校支部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履行党内生活,保障党员权利,落实党员义务。本学期顺利转接预备党员3名,审批发展对象1名,培训预备党员2名,收缴预备党员党费35.5元,确认发展对象党籍,调整改选了2个支委班子。

  -1-

  按时召开支部换届选举大会,完成新一届支委班子组建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组织生活制度。配合区组织部门做好党费清查工作。通过组织发展和党员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支部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形成了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促进了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回顾一学期来,校党支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2-

篇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总结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1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不同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

  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2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与此同时,“铸牢”本身也具有双重性:既可以当动词用,意味着成员彼此间互动交往趋于紧密的过程;又可以当名词用,表示成员彼此间形成一种和合凝聚的状态。所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把握,还需要关照过程与状态的内在关联。

  第一,铸牢意识是成员间关系交往互动的过程性存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诸种联系才会生发、意义才会生成、价值才会呈现。也就

  是说,当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篱和边界,去接近自然、去触摸世界、去倾听他者的心灵召唤、去为他人作一份贡献时,你的感知体验、行动意向、存在价值才会慢慢变得饱满。在努力去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归属状态。

  第二,意识铸牢表现为成员间关系凝聚与巩固的可靠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克服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解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强亲切友善团结等体验,并形成明朗乐观美好的愿景与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话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会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兴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意识铸牢并不在于消解个体的独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体性的盲从,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断、知识经验和价值信仰,并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3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_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们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们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5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_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荐访问: 共同体 工作总结 中华民族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