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相关历史读后感-5845威尼斯达人

时间:2022-06-13 11:45: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相关历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党的相关历史读后感4篇

【篇1】党的相关历史读后感

电影读后感《党的女儿》读后感

看过《党的女儿》这部电影,我有着很深的感触,这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片中的李玉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李玉梅是那么的坚强勇敢,她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学习。
影片中讲述了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县桃花乡豪绅孙老八劫匪顽抗,李玉梅跟着农会与他展开斗争,与共产党员王杰相爱结合。在之后的红军反围剿中,王杰等人参加了红军。长征开始后,李玉梅等人留守继续斗争。卷土重来的白军长正是豪绅孙老八的儿子孙殿起,他下令把抓到的共产党员全部处死。李玉梅死里逃生,侥幸从刑场上逃了出来,却又受到叛徒马家辉的纠缠,幸亏马家辉妻子帮助,这才逃离了危险。她独自一个人上东山去找党的组织,半路上遇见了秀英和惠珍。三位坚强的女共产党自发地成立了党的小组,由李玉梅当组长,她们坚持斗争,不久,便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络。可是一次当通讯员的小程到李玉梅处来取党小组为游击队准备的给养,却被敌人包围了。为了掩护小程,李玉梅挺身而出,最后寡不敌众,英勇就义了。
其中,影片中的一个镜头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三名共产有重要的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可是,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可她死活都不肯说,因为在她心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这种精神已浸透了自己全身的细胞。她为了不让敌人得逞,便什么也没说。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里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顿时变得这么高大。这时的我已经热泪盈眶了,这种感觉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没有烈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要知道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来之不易的。让我们把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吧!
我们是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也要争做党的好女儿。肩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篇2】党的相关历史读后感

疼痛的历史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疼痛的历史读后感(一)

  严紫涵

  从学中医到进入中医行业,到2016年认识朱国苗老师了解软组织理论,直到到脊近完美工作,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看到了许多病人一些莫名的疼痛不适,或者刚开始的一些轻微不适长期积累后产生无以名状的疼痛痛苦。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也对痛这个字有了特别的感觉,一听到这个字神经就会有反应,哪里痛?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多久了?刚开始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的?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中蹦出来。我是一个究根问底的人,不会轻易选择接触一样事物,选择后就会刨根挖底,从刚开始对疼痛的理解,到给病人解除疼痛,到现在天天和不同产疼痛症状相处、找答案。在这个情况下,我看到了这本书,《疼痛的历史》!

  这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罗塞林.雷伊的著作,在他完成这本书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他用历史学家的态度和考证的眼光对西方历史中在面对疼痛和治疗、克服疼痛做了全面、客观的阐述。书中也有对东方的针刺和艾灸有客观的记录,在看完这本书后,试着对疼痛的历史贯穿进行了总结和一些摘抄。

  第一章古代的疼痛:受希腊希波克拉底思想的影响,认为疼痛无法避免,不管是健康人还是病人都会把疼痛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认为疼痛的随意性很强,认为疾病和疼痛的存在是一种合理现象,医生和患者的交流和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而理想的结果通常包含了很多接近宗教思想的陈旧思想。公元前331,亚历山大的统治,解剖临床得到了发展,希波克拉底的思想得到了医学界的承认,为解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要事件:

  公元1世纪时的罗马医学:瑟尔苏—医学知识普及者,百科全书编纂者。《药学》

  杰出的临床医师:卡帕多西亚的阿勒特奥斯。《论急性病和慢性病的起因和征兆》

  帕加马的盖仑:疼痛,是一种感觉。一生著作颇丰,大概有500部作品,其中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100部。《发病部位的研究》

  第二章中世纪与疼痛:古代末期延续到文艺复兴初期是东方和西方成为对立双方的开始,那个时代的文化复杂,那段时期的疼痛理论最显著的是盖仑,他的理论在当时盛极一时,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连贯体系,给中世纪甚至是中世纪以后的医学提供了满意的答案。

  这个时代,阿拉伯医学涌现了众多名医,如阿维森纳和拉齐。

  重要事件:

  迪斯克里德斯的《药物学》《医学诗篇》和盖仑的《论医学》。

  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和疼痛:基督教把疼痛看作是神的惩罚形式,看起来疼痛无论何时来临,终会消失。医学和宗教似乎势不两立。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疼痛:文艺复兴时期始于14世纪,在16世纪中叶达到鼎盛阶段,文学和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1520到1535暴发了鼠疫,1582年为高峰期,1596到1598才被人类征服。此外,每五年暴发一次饥荒更增加了鼠疫的严重性。外科医生昂布鲁瓦兹.帕雷1568年出版《瘟疫论》。

  重要事件:

  解剖学的复苏,安德烈亚斯.维塞利亚斯用拉丁文写作的《人体结构》发行于1543年。

  昂布鲁瓦兹.帕雷:战争外科手术的创始人,《外科学教程》解剖学的发展到此时还没有加强人们对疼痛机理和疼痛治疗的理解,尽管此时人们能把骨骼和关节韧带描述得更加准确,但盖化学说在这时还占有统治地位。

  止痛药疗法:从绑扎到禁药。瓦列里乌斯.科达斯生前所著《高级提炼学》在他死后于1561年由gessner整理出版。

  蒙田《随笔集》以自传形式的体裁表达对疼痛的感受,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

  第四章古典时代的疼痛:人类的知识在17世纪突飞猛进。归功于哈维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他在1628年出版《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一书中训详细描述了血液循环。这部著作算得上是医学史上的转折点,它让许多生理学家和医生逐渐摆脱了盖仑著作的束缚。他们可以自由创造一些新的调查方法,也可以大胆地宣称他们的观察和推论比古代的那些方法准确得多。这种分析态度16世纪就已经开始了,根本原因是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生了大变革,用数理原则对宇宙进行了新的诠释。

  重要事件:

  笛卡尔的机械论和感觉论。《折光学》主要论述一些关于感觉的理论,认为人体不存在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否认神经膜和皮肤有感觉功能,也不承认神经内部物质的运动能力。1644年出版《哲学原理》他认为感觉是连接肉体和精神的桥梁。1649年出版《论灵魂的激情》强调:灵魂与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相连的,灵魂与人体的结构、大小或特征没有任何关系,松果体公公是肯有灵魂功能的某个特定器官。笛卡尔在《谈方法》《沉思集》《形而上学原理》后果了了人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有差异这一观点。

  托马斯.威利斯:疼痛和反射运动。1644年出版的《人脑解剖》一书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基础。

  希德汉姆的实用医疗方法:鸦片酊的世大作用,希德汉姆对鸦片赞不绝口,只要理解了鸦片的作用,他就会在任何一门医学中有所建树。

  这个时代也是宗教和医学分野的时代,宗教更多的是祈祷,医生和病人终究要面对疼痛,他们急切的想了解一些更多的知识,以便消除疼痛,因为对个人而言,疼痛总是令人不快,也难以名状的。

  第五章启蒙时代对疼痛的认识:18世纪后期,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和定义上逐渐明朗起来。与其呼应的是,长久以来确立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的非基督化、思想领域的世俗化和科学与玄学的他离有关,都是理想化的源泉。

  这个时代对疼痛的理念有了不同的理解、分野和细化:1、疼痛的价值和形式:疼痛的症状学。疼痛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2、疼痛的类型。3、疼痛的定位和疾病的所在:从器官到组织。4、了解如何衡量疼痛:以病人的询问。5、不同医学学派的问题。6、机械主义与疼痛。7、万物有灵论和疼痛的心理学解释。8、疼痛的心理条件:关于敏感度的讨论。9、高勒和应激性与敏感度的界定。10、活力论者的敏感度理论,卡巴内斯:向疼痛的心理——生理学概念发展。11、从有机敏感到肉体敏感度以及门槛概念。12、感应学说或疼痛的游移。13、启蒙时代的疼痛治疗学。

  第六章19世纪大发现:19世纪,人们对疼痛原因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多的突破,各种各样的临床原理和医疗方法上的革新也层也不穷,这一时期真正成为整个大发现的世纪。1885年《德尚布尔辞典》对疼痛的历史分成三个时期进行了总结,他兴致十足的模仿安古期特.孔德。认为玄学时期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在于肉体和精神之间的纷乱混淆;
接下来是生理学时期,这一队段重点是那些与感觉能力相关的主要器官进行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实验研究;
最后一个阶段的特征描述的是,最终,在病人床边或尸体解剖室待了40年之久的医生们----无论是从临床角度还是从解剖学角度-----都开始对疼痛的症状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的临床观点和治疗方法层出不穷:1、无力反抗的时期:拉雷和19世纪初战争中的外科手术。《军事外科学和战争回忆录》2、艾,一种疗法,它的名字对患者来说意味着恐怖 。当时用艾进行治疗时是把一些植物扎起来成一小捧或一小束,然后放置在离患外尽可能近的皮肤上,点燃这束植物,直到患者感觉到疼痛。3、1840年韦尔波用动物磁力理论让病人在手术时尽量减少疼痛。4、19世纪初人类对气体的化学实验和分析方面的进步,开始进行以治疗为目的的呼吸方面的研究。5、1847年是医学专用辩论重大变革的一年。《医学专用教程》对医学专用药物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说明。6、高尔和施普尔茨海姆对大脑不同区域的进行分工。7、19世纪,关于医学专用的辩论,以及更普遍的越来越多减轻疼痛的方法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在有关疼痛部题上教会地位的问题。

  19世纪由于对肉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可以更准确地对疾病加以区分,并更准确地进行诊断、预诊以及发现病因,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在这个时代也有许多研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疼痛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发现。对于创伤痛、富人的痛风、穷人的风湿、电疗法、催眠法都进行学科的完善和进步。

  第七章交流策略20世纪前半叶的疼痛研究:一个世纪过渡到另一个世纪,并不一定就表明在整体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方法上有了什么转变,与世纪之交相符的任何变革都十分可能出自人为。如果我们在可能的变更来源中去检查我们的研究方法、哲学概念、或者是那些哲学家们研究的与疼痛有关的问题门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早在1880年到1890年之间人们就已经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德热里纳,研究神经系统的经典方法和最新方法,关于丘脑综合征功能以及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关系的新型研究扫清了道路。

  戴维.费里尔画出脑脊髓神经中枢的详细图,并将术语:传入、传出、代替、感觉、运动,推广普及。

  黑德1903年4月25日切断自己的桡神经的皮肤分支,然后将其缝合,并观察其康复的速度。而研究精细感觉和原发感觉的来源。

  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将进化理论转换至神经元和突触的水平,1908年出版《神经系统的综合作用》。

  赫伯特.斯宾塞的《心理学原理》及约翰.杰林斯.杰克逊在生理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在这里,两条途径汇合了,都把疼痛看作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情绪反应方式,认为痛觉来自于最基本的大脑结构,甚至自原始人类形成时就被保留下来。

  沃尔特.b.加农出版于1915年的著作《人体在疼痛、饥饿、恐惧及愤怒时的变化》说明了疼痛被合理、适合地个体安全保护的反应。

  1928年埃德加.道格拉斯.亚德里安在他重要的著作《感觉的基础》中通达针刺手指描述神经冲动的速率和传导。

  来自圣路易斯的赫伯特.s加塞和约瑟夫.厄兰格在1927年确立了神经冲动传播的速度方面纤维的实际直径起了重要作用,并且在《美国生理学杂志》发表了这一结果。

  1844年达斯特和莫拉特进行的研究中得到交感神经系统以及它在营养和其他本能功能方面的统一概念。他们论证了需要揭示血管舒张和血管收缩,或者活化作用抑制作用这些在所有中枢中的基本现象的综合概念。

  1941年,德斯克雷.德.布鲁威在《查利特科学》报发表了题为《什么是疼痛》的关于疼痛的引起争论的文章。

  现代观点的疼痛:当这段从人类产生就开始了的关于疼痛的研究让位于现代的研究时,这段关于疼痛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

  现代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受,我们最初将其同身体的损伤联系在一起,或是根据组织的损伤来描述它,或者是两者同时使用。

  我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不可避免都会遭遇到疼痛,而我们天生的本能也一直在挑战、克服、逃避疼痛。现在的工作也要经常面对病人许多无法言说的疼痛,最近因为一些病人的病痛持续存在,我一直在想,病,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记得老师说过,你要改变疾病的形式,就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去给到它足够的的干预和耐心,还有医者的慈悲。我想,总总的病痛,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部分,让我们去克服,去不断地进化,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走向更优质的生命形式!

  在阅读和整理这本书的时候,似乎看到了整个人类奋进的过程,也为生在这个时代的优越而感恩,在这个信息丰富的时代,享受着一切的便利,突然觉得,许许多多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也没有做,只是活着过完了这一生。我想,人最大的幸运应当是在此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而为之前行、奋斗吧!

  疼痛的历史读后感(二)

  我疼痛,故我在

  刘垒

  在我们的日常理解中,疼痛,到底是一个生理问题,还是一个心理问题?法国历史学家罗塞林?雷伊则告诉你,纵观疼痛的历史,它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文化问题。在《疼痛的历史》这本书中,雷伊开宗明义的指出:疼痛被发现和承认的历史,就是现代医学知识体系的边界和内容不断厘清的历史,科学和玄学分野的历史,个体的自由意志得到彰显的历史。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视野中,疼痛所具有的含义也不相同。譬如在远古时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中,即使在这些文化中,关于疼痛的理解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荷马史诗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战争而遭受的疼痛,这种疼痛的特征是快速的、尖锐的,然而史诗中的英雄们个个气势如虹,在他们眼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疼痛概念,如《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所说:“我并不害怕这样的疼痛,我每天都可能在战斗中失去生命。”这也就意味着:当史诗中的英雄谈到疼痛时,指的是别人的疼痛,自己并不感觉疼痛。

  而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里,剧中人物对疼痛的感受明显比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们丰富。个体开始对疼痛有感知,当赫拉克勒斯遭受凶猛剧烈的疼痛时,他“躺在地上翻滚、跳跃,大喊大叫,声音都变了。”而菲洛克忒忒斯被疼痛折磨得神志不清,他只能疯狂的吼叫。但是人们无法解释疼痛的本质,只能认为这是神的旨意。

  古希腊最著名的医生当属希波克拉底,他创造出了类似于中国古代医学的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的疗法,他的医学体系就是要在诊断过程、医生以及病人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叫做“希波克拉底三角”。在这个关系中,病人要主动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描述疼痛的症状。从病人的主观感受中,希波克拉底发现疼痛不是一种孤立的症状,它往往对应着身体某个部位的病变。尽管希波克拉底想出了一些减轻疼痛的办法,但是仍然受医学条件所限,认为疼痛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法避免。

  古罗马时期的医学知识开始变得普及起来,著名的医生瑟尔苏认为疼痛就意味着疾病本身,并且能够预示病情的走向;
而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开始有医生从脑的感觉神经传输来研究疼痛,并且会分析疼痛的起因。

  这个时期,人们对疼痛的探究不仅仅是从生理学或医学的角度展开的,哲学流派中,伊壁鸠鲁主义主张人们应当享受欢乐,抵制痛苦。伊壁鸠鲁主义的信条被人们严重曲解了,他们认为伊壁鸠鲁主义只为了追求穷奢极欲的放纵和无节制的寻欢作乐。而真实情况是,伊壁鸠鲁主义实际上强调的是要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尽量避免遭受更多的痛苦。古罗马时期,禁欲主义在与基督教结盟之后,一起反对伊壁鸠鲁主义,他们信奉“只有精神上的罪恶,没有肉体上的罪恶”。因此对待肉体上的疼痛,禁欲主义的态度就是:咬紧牙关,无动于衷。

  中世纪作为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代”,教会基本上统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各主要方面,科学受到宗教的迫害。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把疼痛看作是上帝惩罚人类罪恶的一种方式,或者是赐予人类的一种礼物。在基督徒和修行者中间盛行“炼狱”,他们往往用折磨肉体的方式希望得到上帝的宽恕,考察那时的绘画艺术就可以发现,圣徒们在遭受巨大的痛苦时流露出的却是自我满足的状态,对他们而言,面对疼痛,不仅仅要学会忍耐,更要学会享受它。

  从文艺复兴之后,个体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人们在面对疼痛时,不必做任何掩饰或伪装,可以直接地表达出疼痛的感受。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文艺复兴后期的社会战乱带给人们巨大的疼痛,那时虽然已经发明了禁药,不过在外科手术中并没有大范围的应用,仍然使用传统的“绑扎”进行止痛。

  在剧烈疼痛的折磨下,人们认为死亡是解脱的最好方式,譬如西塞罗在他的《论神之本性》中就谈到过这一点,大思想家蒙田由于被石头所伤,不得不忍受由此带来的长期疼痛,他在《随笔集》中表达了对疼痛的看法:“疼痛是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最大不幸,如果不能治愈,我们至少要缓解,但是如果想尽诸种办法都无能为力,死亡就是最好的解脱方式。”蒙田虽然信奉禁欲主义的某些教条,但是在对待疼痛的观点上,蒙田与其南辕北辙,他认为当人们遭受疼痛的折磨时,大声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应当想办法缓解疼痛,而不是咬紧牙关苦撑。

  进入17世纪后的理性主义,一方面,医学知识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意识开始张扬。笛卡尔在他的《哲学原理》中断言:大脑才有疼痛感觉,人的肉体和精神都会产生疼痛。但是我们知道,笛卡尔解释自我意识的由来,把它归结为万能的上帝,同样他把这种思路套用在解释人的疼痛问题上,于是模棱两可地指出:疼痛是由人的灵魂决定的。这说明那个时代人们对疼痛的认知仍旧未能摆脱基督教的影响,不过那时在医学上出现了一个可喜现象,人们研制出了一种叫做“鸦片酊”的止疼药,医生们在实验中开始发现鸦片是一种非常好的缓解疼痛的药物。

  人们对疼痛的认知真正明晰起来始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这个时代的哲学革命开始把客观观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并由此催生了医学上“精细解剖”的概念,可以说,这是一种科学与神学开始分离的表现。人们逐渐建立了一种关于疼痛的症状学,来分析疼痛的价值和功用是什么。关于对疼痛的分类、定位、测量的研究开始变得系统化。同样在疼痛的治疗学上,医生们的手段逐渐多样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症下药”。人们不再”谈疼色变”,而是认识到疼痛能够给予生命以新的力量。

  毫无疑问,19世纪的神经学大发现为疼痛研究提供了更多学理上的支持。这时期的各种殖民战争频繁,也促使医生们开始考虑如何减轻士兵们的痛苦,1828年在英国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医学专用手术。医学专用剂是这个时期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艾草、氧化亚氮、禁药到氯仿,一直处在不断研究和实验中,由此难免会造成医疗事故,即由于对医学专用剂的使用不当发生病人死亡的情况。一度引起了伦理学的批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人们对疼痛的恐惧和厌恶,因此患者宁愿承担手术中的风险,也要极力避免手术中的疼痛。这说明人们当时认同这样一种观念:医学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

  到了20世纪,受达尔文和斯宾塞进化论的影响,人们开始把疼痛作为一个危险的信号。也就是说,痛觉是生物自我保护以及生存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如此才能预知迫在近前的威胁。人们对疼痛的理解就不仅限于它是一种感觉,而是和人的情感因素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人们开始逐渐获得一种关于疼痛的意识,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家兼记者的朱利安?泰普反对“疼痛的暴政”,“疼痛有益主义”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种观点认为,疼痛是一种自我发现的方式,当疼痛发作时,它能主宰一个人的自我。当然,这个时期的缓解疼痛的药物被大量研制出来,特别是吗啡的大规模使用。

  然而疼痛毕竟总是令人不快的感受,现代社会的医生们在面对患者的剧烈疼痛时,出于人道主义,不能把这种“疼痛有益主义”作为某种哲学术语加以把玩,医生们的职责应当是采取紧急措施,让患者尽量避免遭受痛苦——这是作者雷伊在本书结尾处的观点。

  说句题外话,雷伊在书中探讨的主要是肉体上的疼痛,以及如何缓解这种疼痛。然而从心理或精神层面上来说,像中世纪流行的那种自虐式的享受疼痛,在现代社会并没有消亡,举一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人们都知道辣是一种痛感,然而有些人离开它就不能活,在吃辛辣食物的时候,大脑下垂体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氨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不但能止痛,而且能产生快感。这说明人们很乐于享受某些疼痛,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在现代社会发达的医疗体系下,谁又能保证,每一个人不是潜在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呢?

逆行的鱼读后感

  7月16日星期三,我在风光书城,买了一本叫做:《逆行的鱼》,由逆行的鱼所想到的,水从高原由西向东流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它的游技很精湛,因此游得很精彩,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它穿过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逆行通过着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
它穿过水流湍急的青铜峡谷,博得鱼儿们的众声喝彩,它不断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隙,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就被结成了冰。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冰川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的姿势,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

  一位年轻人感叹道: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穿得远,穿得长,穿得久。

  一位老者却为之叹息,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最后得到的只有死亡。

  我宁愿做那条勇敢的鱼。

  如果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还没有做就已经找好了退路。所以,面对理想,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而做,至少还有50%的可能性分给了成功。

  那鱼是勇敢的,它做到了,成功了。虽然没能为自己的成功欢呼雀跃,但它的躯体承载着他的信念留在了唐古拉山口,引人们赞叹,被人们景仰。也许,它可以在渤海湾活得更久,但它只能溶于大海,做无名的一尾,终老之后尸沉海底。

  如果渤海湾曾经真的有这样一条鱼,我宁愿做那条勇敢的鱼。

  可现实中真的会后那样的一条鱼吗?

  我们乘坐进藏列车,大概需要50个小时就能从沿海地区到达唐古拉山口。列车以120km/h飞速奔驰,我们在车中以“坐地日行八万里”之势,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到唐古拉山口。可是,忽略掉火车的存在,又有几个人能够徒步走完由渤海湾到唐古拉山的旅程?更何况一条逆流而行的鱼:水的阻力远大于空气的阻力,巨大的体能消耗,不可能保证日夜兼程;
它没有面包和罐头,就必须停下来寻觅可食的鱼虾;
然而它在水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何况一条小小的鱼,岂不是退得更快?

  且不说自身带来的困难,就当它是一条被信念和冲动蒙蔽了头脑的鱼,就当它已经在逆行中忘我,不知道疲惫和饥饿,一路上不停歇,全速前进,那它也要面对地理条件带来的最大的难题: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它要到达唐古拉山,就必须登上阶梯。()有些地方的地势逐渐下降,而大多数地方则是以瀑布的形势下降。那条逆行的鱼,就算它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飞鱼,也最多只能飞起水面十几米,而它怎样才能“飞”上落差足有三十米之高的壶口瀑布呢?

  所以,我说并没有一条逆流而行到唐古拉山口的鱼,而一条鱼在唐古拉山的存在,也许只是一次强烈地质变化的后果:数亿年前,唐古拉山还在海平面之下,突如其来了的亚欧版块碰撞挤压,使原本在水中欢快游泳的鱼脱离的水面,“游”到了山峰上,山上的低温使它结成了冰块,它的后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在的渤海湾定居。以至在数亿年以后人们发现它时,误以为是从渤海湾逆流游来的英雄。

  因此,我所要学的,不只是故事中逆行的鱼的勇敢,更是对真理的探求。小时代读后感600字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作文《逆行的鱼》读后感《班主任工作》读后感

  在暑假这段时间阅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这本书。其实早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读过魏老师的一本《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两本书的内容大同小异,但这第二次阅读却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悟。第一次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个班主任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新手。当时觉得魏老师的这本书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回忆起来当时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等许多内容都给了我很多启示。魏老师的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深深的影响了我,也是我现在“先成人,在成才”这一教育理想的启发点。然而再一次阅读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才发现,自己对魏老师教育理念的理解是片面的,自己在实行的教育方法走了很多的弯路,自己对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的问题处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再一次的阅读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我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

  其一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很多时侯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自己常常埋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好管,现在的孩子怎么就不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听话……

  不过在这次阅读《班主任工作》时,我被魏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他说:“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但只要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他刚刚从教的时候没有埋怨办学条件的不好,他事业爬坡的时候没有埋怨自己的机会太少。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

  我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旺旺不是去通过主观努力解决问题。而是像魏老师说的那样:“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
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
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
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回顾自己这五年的生活和工作,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者说是不平衡心态的现象,却不懂或者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再次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短文后,我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其二

  对待后进生的问题。

  魏老师在书中说,做老师的不要轻易发火,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说不定后进生将来比你眼中的优秀生有出息,更会赚钱。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师爱洒向他们。

  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爱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手段及方式。书中魏书生老师说“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实践在身的。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回想自己这五年来的教学经历,我也跟所有教育者一样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看见学生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学习、不能积极向上努力改变自己、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时,心里的爱与责任告诉自己“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学生明白些许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通过这次读书,再一次体会到魏老师在作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严格要求,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为了使学生能在校得到健康的成长,学校把每班学生与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捆绑管理,学生表现的好坏,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有直接关系。教师只有用心去教育学生,去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才能向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发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好学生。这也将是我改进后进生的方法和方向。

  其三

  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魏老师介绍的科学管理班级的方法部分,让我受益匪浅。他说“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以班级主人的姿态为班级做工作、尽责任,人人参与管理,民主制约。”这段话深刻提醒我作为班主任更要科学地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只有使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及措施去精心经营,才能更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班级凝聚力,制造良好的班风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推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个人发展。

  但是想形成这样的班风,班级凝聚力。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开放民主的交流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魏老师说:“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我却往往只是对学生严格要求,而自己却忘了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记的刚来这个班级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布置完任务以后,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刷子,擦桌子一边交孩子们刷地一边和孩子们一起刷地。虽然班级里有几个孩子体质不好,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四

  民主的管理思想。

  上面提到了要想建立良好的班风和班级凝聚力。除了需要科学的方法还需要开放民主的交流环境。这几不得不提到魏老师的民主的管理思想。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
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
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回想自己当班主任时,把班主任工作当成“官”来做,习惯于用一般行政管理的观念和方法来“管”学生,甚至“卡”、“压”学生,而不注意学习、研究如何运用科学民主的做法来管理班级,营造“班级文化”。

  而魏老师在做班主任期间,作出每一项决定时,魏老师总是要和学生“商量商量”。最后要大家举手表决后才予以实施。这“商量”就是发扬教育民主,就是要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决策、班级管理决策中来。民主的“商量”、“商量”的参与,是魏老师教育激励的重要表现。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教育激励不仅体现了民主更多的是让班级每个同学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管理的主人。当你提出问题的时候,不管学生知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我想即学生是个外行也会开动他的大脑努力的去思考,去想办法。学生需要我们的认可,需要我们的尊重需要我们把他们放在心上,所以班级的事情尽量让学生去完成。而这一点是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是比较欠缺的。我常常努力把很多事情做好做完,自己很累班级也没管理好。而魏老师科学的民主的管理下呈现出有人管卫生,有人管做操,有人管字词默写。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学生来管,各管一项,负责到底。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大扫除15分钟完成,20分钟内全班调动完座位,班规班法的制定等具体实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启发我不断思考,不断琢磨处理各种班务的方法。

  其五

  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把精力应该全部放在学习上,其他方面好坏无所谓,所以只抓学生学习,而别的方面却做得很差。魏老师也提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的教育理念。而家长们这样的思想对孩子危害很大,我们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将来要让他们走向社会,适应竞争,只会学习的孩子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我是语文老师,我认为这对做班主任有很大的帮助,很多时候,对学生的情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副产品,但往往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古至今,不乏这样的事例:大字不识的人干出了惊天立地的伟业,饱读诗书的人却落得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为什么?因为某些时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比如:兴趣的稳定、注意力的集中、伟大的理想、坚持不懈的品质等等,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又偏偏是一个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魏老师在书中也多次提出了关于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理念: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再培养他们的智力因素,从根本上讲教育的关键是要先育人,而后教书。人培养对了,其他的事就都容易做对了。那么怎样培养人?魏老师的书里教了很多,比如:怎样设定目标,怎样学会学习,怎样自我反思,怎样自我评价,怎样克服困难,怎样协调关系等等。

  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主角,要使学生主动发挥内在的潜力,就要努力做到无为而治。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好、用好班干部,大胆放权,做他们的顾问、导演。遇到他们工作上的失误,多找班主任自己的原因,充分信任、理解、支持,让班委各显神通,出谋划策。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渐渐提高,积极性也充分调动。每次的活动也是每一位同学展示自我,培养能力的舞台。从主持到内容的编排,每天可分配专人负责,大家参与,并形成制度。这不但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更培养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魏老师这种种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处处是大学问。

  总之,读过《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感觉他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他的世界里,教育也是享受。再一次品味魏老师的感慨和收获时,结合自己几年的实际的情况,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读后感

  刘金健

  高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时间段,有多长呢?12年。12年的学是为了什么呢?高考。高考,是当代青年一代人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高考,能改变命运。

  要想走好这一步,首先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面对高考这座大山,如果座而却步,那就只能是望山而兴叹,毫无作为。反之,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的勇气,则能使高山为我低头,河水为我让路而一往无前。有这种破釜沉舟气概之人,他就会丢却所有杂念,心无旁骛的投身于学习当中。同时,还会激发出人无尽的潜能,创造出奇迹。

  珍惜这剩余的高中生活把!当懈怠来临的时候,当困顿缠身的时候,当烦恼出现的时候,当迷茫涌入的时候,请你坚定地对他们说:请你们走开,我现在没有时间理你们!

  有时候我们会听不进去,有时候我们会坐不下来,有时候我们会无法静心,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有时候我们会在该睡的时候睡不着,有时候我们会在不该睡的时候特别想睡;
有时候我们无缘无故的感觉浑身不自在,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莫名其妙的想发脾气。有时候,太多的有时候,这都是普遍的,这就是生活,有酸有甜有苦有辣。

  人生就是一场比赛,既要有万米长跑的实力,又要有百米冲刺的速度,实力决定一切。或许,以前的你因为疏懒放纵了自己,家长老师不太满意。那么,从现在起,严格自律,()奋起直追,抓住这一年半的时间,分秒必争地学习,向最认真刻苦的同学看齐,与最优秀的同学竞技,和每一个老师配合默契,愈战愈勇,再接再厉!

  现在,许多机会都掌握在我手中,许多奇迹等待我去创造。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幻想必定铸成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创造奇迹!长袜子皮皮读后感600字金银岛读后感800字首义精神耀千秋读后感

【篇3】党的相关历史读后感

关于党的文章读后感

关于党的文章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党在我心中》这篇文章,更加深入了我对党的了解,他们用汗水浇灌了新中国,让我们国泰民安,换来人们和美的生活,也激起了我和同学们的美好追忆。

那是一堂作文课,许老师带着轻轻的微笑推开门走了进来,找了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可爱的女孩头像。

大家议论纷纷,我心中挂起了“小问号”,“难不成又写人,真是枯燥无味。”我想。老师公布了“贴鼻子”的谜底了,全班欢呼雀跃,简直乱了套。

王天赐第一个上场,一下贴到眼角旁,带动了我们的欢笑,接下来上场的更加离奇,我们笑得到了极限,不能再笑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严鸣铭,他胸有成竹的拿起了“鼻个子”,毫不犹豫的贴到黑板上,贴到九霄云外,这一举动让我一下从板凳上笑得摔了下来,差点笑掉大牙,其他男同学甚至用谴责的目光望着他,说“给我们男生丢脸!”他听后,垂头丧气的回位,爬在桌子上,不肯抬头,觉着很丢脸。

该我上场了,有紧张又激动,被布蒙起来,眼前一片漆黑,头晕脑胀,晃晃悠悠走到黑板前,拿起鼻子就贴,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气呵成。还不错,差一点就点到了,但还是整个教室里弥漫着欢笑。我们玩的不亦乐乎,玩了好久。这声声欢笑都是党的汗水换来的

党换来的何止这些,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卫中国的版图;
他们甘愿在风雨交加的塞北守护美丽的祖国。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近期很专心地拜读了黄蓓佳女士的小说《亲亲我的妈妈》,感想颇多。小说的行文流畅,情节起伏跌宕,刻画了一对母-子由精神忧郁走向关系和-谐的这一过程。这本书对单亲家庭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小说从一场飞来的车祸写起,而我们的主人公舒一眉和赵安迪就是在下葬的墓穴旁开始了他们的故事的。一辆发了疯的轿车夺去了弟弟父亲的生命,弟弟记得父亲的最后的印象是用有力的大手把自己摔出了一边,从而躲过了车祸,以后自己就迷迷糊糊地住在医院里了。离开父子10年地舒一眉也来参加昔日丈夫地葬礼了,“她美丽的像从相片上走下来一样”这是弟弟第一次看到母亲时的印象。最后母亲终于带着陌生的儿子离开了乡村,来到了南京,就像10年前她生下孩子后,为了个人的发展,和丈夫意见不合独自一人来南京一样。现在她是一位电台的主持人,主持一档深夜在空中扩散的《星夜心语》,为那些普通的老百姓解除心中的愤懑,化解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夫妻不合之事。因为听到太多的诉苦,感受到太多的忧郁,她在生活中也逐渐患上了抑郁症,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很特别的母性反常行为,让儿子觉得无法和自己陌生的妈妈沟通,于是闹出一系列矛盾来……母-子情感的磨合是缓慢而又艰辛的,文章的可读性与感人之处一直蕴涵在这一过程中。我是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这样的一位母亲的形象,也是第一次读懂了儿童的内心世界是那么丰富,他们自尊心是那么强烈,即使母-子之间也需要互相尊重与关爱。小说的结尾是以母-子和-谐相处,并让舒一眉逐渐找到自己可以相信的人结尾的,她用自己的行为弥补了做母亲的不足,也培养了一个知道关心别人,有较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好孩子。

关于党的文章读后感(二)

读完《光辉的历程》一书,我的内心十分激动,久久都难以平静。想到我们的祖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岁月的煎熬和历史的洗礼以后变成了一个身强体壮的东方“巨人”,我为我是一名中华儿女而自豪!

这本书记录了建国六十周年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史。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们写下了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在这60年里,我们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我们没有退缩,依然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就是这样,一轮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在这60年里有一些我们值得纪念和回忆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全国人民举国同庆;
1979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中华大地上,邓-小-平爷爷和党中央领导带领着全国人民一起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而努力拼搏,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在一夜之间突飞猛进;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经历百年沧桑后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2003年10月,当杨利伟乘坐中国人自己造的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
2008年8 月8日,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数十万人在一瞬间失去了家园。温-家-宝总理受党中央委托第一时间来到了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与此同时全国人民也都行动起来,为灾区捐款,为灾区捐物,还有的为灾区献血。在地震发生后,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也千里迢迢赶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里。这一次的天灾是对中华民族的考验,虽然家园没有了,但是一座座时代丰碑,一个个英雄人物,却随之站立起来。作为一名小学生,虽然我不能参加抗震救灾,但是我的心却时时刻刻和灾区人民在一起。我把自己攒的压岁钱捐了出来,虽然这只是一份绵薄之力,但是我相信全国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最后的胜利必定是属于我们的。

书合上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首过去,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和骄傲;
展望未来,我将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更加努力拼搏。

关于党的文章读后感(三)

我在暑假看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这本书。

从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历90余年的成长,而中国,也已在其带领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

在出访、接待外宾等各种国际活动中,作者李君如教授总会遇到各国朋友提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各种问题。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解疑释惑的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虽然不能全面介绍中国共产党,但是,它有针对性地就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进行解答,让更多的人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运行机制、执政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更加全面。

看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我对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坚定了未来,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目标。()

把一切献给党读后感 童心向党读后感 颂歌献给党读后感

【篇4】党的相关历史读后感

党的故事读后感

    党的故事读后感
    我今年上五年级了,开学一个月以来,很高兴的迎来了我的生日。呵呵,我真自豪,因为那一天正好是国庆节。从我记事起,妈妈就告诉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也是你诞生之日!全国人民共祝祖国和我的生日。从此我每在这一天,都会更加关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当然也就想了解党的历史与现在,有首歌家喻户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也很喜欢,于是乎我很关心我们的“党的故事”和新闻。
    拜读《党的故事》这本书,我朦胧知晓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1912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带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带着全国人民的幸福,我们的党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于给全中国人民一个和平的美好时代。过去的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生死考验,多少革命烈士在战争中英勇牺牲,那时候的中国战争不断,硝烟滚滚。英雄们的身影出现在最艰苦,最平凡的岗位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毛主席及其他中国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共对国难,顽强斗争,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如今的中国在前进,在发展,我们也过上了好日子。大人们说:“党的政策好啊!”
    党在我心中变得伟大、亲切、看得见。
    在党的指引下,成长的道路充满动力与生机。
    现在我也一天天的在长大,党已深深的铭记在我心中。我知道,我会好好学习,努力为国家争光,让党的发展引我前行,照耀我的成长之路。我下决心,将来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努力吧······

推荐访问:读后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