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篇-5845威尼斯达人

时间:2022-12-31 13:30:04 浏览量: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1  浣溪沙·闺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篇,供大家参考。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1

  浣溪沙·闺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

  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3、飞:《历代诗余》作“偎”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4、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5、一面:整个脸上。

  6、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7、韵:标致。

  8、笺:纸,指信笺、诗笺。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2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创作背景

  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及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阶段。前者以闲情逸趣,儿女情长为主。后者则表现出怀家思国,愁绪难解的情怀。作者早期生活优裕,作品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

  浣溪沙·闺情 宋朝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闺情》译文

  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浣溪沙·闺情》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味道。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

  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宋王安石《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浣溪沙·闺情》鉴赏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析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时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绝望的析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析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析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人”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人。芙人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析。本来芙人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人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人”“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人之开”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人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析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时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析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析,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析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析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时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析之中,析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析的向往与追求。

  《浣溪沙·闺情》鉴赏二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浣溪沙·闺情》创作背景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及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阶段。前者以闲情逸趣,儿女情长为主。后者则表现出怀家思国,愁绪难解的情怀。这首应是作者最早期的作品。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篇扩展阅读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篇(扩展1)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及赏析1

  浣溪沙·闺情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翻译

  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

  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味道。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

  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

  鉴赏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鉴赏二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创作背景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及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阶段。前者以闲情逸趣,儿女情长为主。后者则表现出怀家思国,愁绪难解的情怀。这首应是作者最早期的作品。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及赏析2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译文

  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味道。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

  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宋王安石《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赏析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浣溪沙·闺情

  [宋代]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译文

  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味道。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

  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宋王安石《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赏析: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篇(扩展2)

——浣溪沙·闺情原文赏析及翻译 (荟萃2篇)

浣溪沙·闺情原文赏析及翻译1

  浣溪沙·闺情

  宋代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译文

  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她的笑容像荷花盛开,斜坠的云鬓,双手衬着雪白的香腮。她的眼波灵活可动就像能说话一样。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笔下的纸笺写了一半上面全是寄托自己娇嗔和思念的话语。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

  ②绣面:形容面容姣美。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③飞:《历代诗余》作“偎”。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④一面:整个脸上。风情:男女爱慕之情。韵:味道。

  ⑤笺:纸,指信笺、诗笺。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

  ⑥月移花影:唐代元稹《莺莺传》:“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鉴赏

  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起笔便带出了不同寻常的女性之美。“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月移花影约重来”。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创作背景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及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阶段。前者以闲情逸趣,儿女情长为主。后者则表现出怀家思国,愁绪难解的情怀。作者早期生活优裕,作品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

浣溪沙·闺情原文赏析及翻译2

  浣溪沙·闺情 宋朝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闺情》译文

  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浣溪沙·闺情》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味道。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

  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宋王安石《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浣溪沙·闺情》鉴赏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析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时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绝望的析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析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析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人”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人。芙人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析。本来芙人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人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人”“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人之开”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人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析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时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析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析,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析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析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时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析之中,析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析的向往与追求。

  《浣溪沙·闺情》鉴赏二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浣溪沙·闺情》创作背景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及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阶段。前者以闲情逸趣,儿女情长为主。后者则表现出怀家思国,愁绪难解的情怀。这首应是作者最早期的作品。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篇(扩展3)

——浣溪沙·闺情原文及赏析 (荟萃2篇)

浣溪沙·闺情原文及赏析1

  浣溪沙·闺情

  李清照〔宋代〕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译文

  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

  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韵:味道。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宋王安石《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鉴赏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主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属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添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注添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注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词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注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注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词真实幻、难以属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主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注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主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主贴花饰,主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注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注“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注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注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主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词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添往与追求。

  鉴赏二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浣溪沙·闺情原文及赏析2

  浣溪沙·闺情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翻译

  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浣溪纱》。分*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曲调轻松明快,是宋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牌名。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

  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香腮:唐代温庭筠有“鬓云欲度香腮雪。”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味道。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

  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

  鉴赏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绣面芙蓉”与下面的“斜飞宝鸭”对举,应也指装饰物。当时的妇女多有向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帖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这种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诗里最有体现,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等。发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层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种似真实幻、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再则,“秀面”“芙蓉”“笑”“开”两两相对,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斜飞宝鸭衬香腮”,承接上句,继续写少女的美貌。她又贴花饰,又戴宝鸭,正是一个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眼波才动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显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有时想起,越想越高兴,表情不对,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来:“不会被别人发现了吧?他会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这种手法也见于唐诗,皇甫松《采莲子》中就有“遥被人知半日羞”。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过在她看来,这却很可能,特别是很难为情,这种狐疑更给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显生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把上下两阙的因果衔接和少女此时的心理展示了出来。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虽作定语,但关联词的意味还保留着,给人以一种“虽然一面……,但是半笺……”的感觉,这不得不说又是女性思维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笺即是书信,显然是久不见面,才以书信传达爱意,娇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种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连起来是说,虽然我这么喜欢你,但你总也不来看我,只好以书寄怀。信上写的是什么呢?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句是说明月上移,花影摇动,到那时我们来幽会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会的宝地,女主人公此语表现了其对未来的期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出色地发挥了女性思维的长处,在氛围、比拟、画面以及细节的捕捉上,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艺术天分。词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处青春爱情之中,情绪难免波动,其性格也颇富变化。她倩然一笑,美丽活泼;眼波流转,细腻羞涩;凝视花月,苦苦思恋;写信抒怀,大胆追求。这些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动时复杂的心理。在封建家长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寄寓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鉴赏二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创作背景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及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阶段。前者以闲情逸趣,儿女情长为主。后者则表现出怀家思国,愁绪难解的情怀。这首应是作者最早期的作品。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篇(扩展4)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原文,翻译,赏析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原文,翻译,赏析1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作者:秦观

  朝代:清朝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译文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像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注释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清寒:阴天,有些冷。晓阴:早晨天阴着。无赖:词人厌恶之语。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远。自在:自由自在。丝雨:细雨。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赏析: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开始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之为奇特,不仅于其喻体和喻指的恰当而新奇上,更在其一反常式,而以抽象的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然也带着这份感情。“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丝丝细雨,已足生愁,更况其无止无歇总是下个不停呢!体味这无边的飞花细雨,仿佛我们也感受到了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评赞。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试观此作,谁谓不然?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冯延巳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清、排不开的愁绪。“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篇(扩展5)

——浣溪沙重九旧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重九旧韵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子细更重看。

  翻译

  阳春白雪般的清新词句出自座席之间,您才华气量二者兼备,令人艳羡。异乡杭州的风景也依旧粲然。

  可叹相逢能够欢聚几日?不知重会又将落在何年?届时,我们愿再次面对茱萸仔细把玩。

  注释

  白雪:意即阳春白雪。这里比喻杨绘词作的高雅。

  坐:同“座”。

  君:指杨绘,作者友人,杭州知府。

  才器:才能与器识。

  异乡:指杭州,因杨元素与苏轼均为四川人,故称异乡。

  茱萸:植物名。有浓烈香气,可入药。古代习俗,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恶。

  子细:仔细。

  创作背景

  苏轼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从那首词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时重阳前一日”二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八日。而从“别杨元素”一语,可知是与杨绘分袂时写下的别情词。因而可以肯定作于同时,即熙宁七年九月,只不过前后相隔一日。

  赏析

  在送别杨绘的诸多词作中,此篇最大的特点是以直抒胸臆为主。只有首尾两句是个例外。首句从当前聚会的场景落笔,说友人阳春白雪一般的清妙的词作在座席中间就一挥而就了。虽然由于杨氏作品的失传,今天已无法欣赏他的原作,但从苏轼的赞美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作品的格调高雅以及其人的才思敏捷。这一笔精要的叙写,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友人的才华,为下文作了一个铺垫。接着词人便直抒对友人的`爱赏之情:“爱君才器两俱全。”唐人刘肃说过:“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大唐新语·知微》)固然强调了“器识”的重要性,却也说明了才识两全的不可多得。而在词人心目中,友人杨绘却是这种才识两全的人才。这除了出于倾慕友人的才华之外,当然也与在党争中志同道合分不开的(见《宋史》杨绘本传)。“异乡”句则意在暗点节令“重九”,“异乡”杭州,说明它与故乡蜀地的节令风光没有什么两样,似乎流露出认他乡为故乡的亲切感,怅惘与慰藉兼而有之。

  下片进而抒写离愁别绪。词人满怀优伤地写道: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几多时光,这一次分手之后,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里行间充分表露了对相逢短暂、后会难期的怅恨。这两句是词人向友人直接吐露衷肠,有语浅情深之妙。末句“茱萸子细更重看”,暗用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的诗意,以对带有节令特征的茱萸“重看”这一细节表达了依恋的情慷,并将“明年此会知谁健”这一层意思寄之于言外,暗含着别后对友人怀念的深情。所以此篇尽管在作者的别情词中略嫌*实,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

  这首小令,词短情长,语言流丽*易,表达了词人深挚的友情。


《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3篇(扩展6)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原文翻译及赏析1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古诗简介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该篇作品上阕由回忆昔日游玩时光道出对友人的思念,下阕描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作结,极为别出心裁。

  翻译/译文

  谁说花儿凋零不令人生起怜爱之情呢?当年同游之时正是春花竞放的美好时光。而今友人已去,空余自己独身一人。

  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丝丝嫩柳在烟霭中随风摇曳。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

  注释

  ①西郊冯氏园:明万历时大珰冯保之园,旧址位于今北京广安门外小屯。园主人冯氏园艺精湛,使得此园曾名极一时。龚鼎孳在京师时曾多次到该处看海棠。

  ②香严词:清初龚鼎孳词集《香严词存稿》的简称,后易名《定山诗余》,中有《菩萨蛮·上巳前一日西郊冯氏园看海棠》、《罗敷媚·朱右司马招集西郊冯氏园看海棠》等数首词。

  ③飘零:飘落零散。旧游:昔日之游。

  ④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经年:一年或一年以上。

  ⑤晕红:形容海棠花的色泽。才:一作“疑”。著雨;春雨微著。

  ⑥柔绿:柔嫩的绿柳。一说嫩绿的叶子。此句一作“晚风吹掠鬓云偏。”

  ⑦倩魂:指少女美好的心魂。典出陈玄祐《离魂记》里倩娘离魂的故事。销尽:茫然若失。销尽;消散。

  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纳兰性德在园中观赏海棠时,面对海棠零落的场景,有感而作。龚鼎孳在康熙十二年(1673)曾任会试主考官,词人正出其门下,是年秋,龚氏卒去;一些观点认为此词作者在总体风格上大体效仿龚氏,是为抒其悼怀龚氏之意。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词人在笔下着力表现其伤春惜花的意绪,同时也借花写人,“倩魂销尽夕阳前”既是惜花之凋谢,也是伤人之辞世。

  “谁道飘零不可怜”起句就将人带进一个绚烂的暮春时节。繁花满天,一树树的海棠花竞相开放喧嚷嬉戏,祥宁中飘渺着生命的灵动。这凄婉的美丽令人怜爱叹息。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谁道飘零不可怜”句,就具有如此之妙。它与下面两句,一写回忆,一写现实,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一样的飘零,不一样的感觉。既突出了如今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现在的情景作了铺垫。

  词人一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通常写法,一开篇就道出了自己的感触“谁道飘零不可怜”,可谓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不觉眼前一亮。第二拍“旧游时节好花天”,词人随即点明这是故地重游,相似的景物自然很容易勾起人美好的回忆。但词人并没有描述当时的情景,只用了“好花天”三个字写出了相同的时令和场景。可如今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断肠。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游览的天气,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下片转入写景,“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用如烟绿柳衬雨后红花。晕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花色彩的变化,也写出了人在花丛中的独特感受。下片结“倩魂销尽夕阳前”。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怜惜之情溢于言表。以夕阳为背景,显得格外凄美。还照应了上片起句,使全词浑然一体、余味无穷。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其实销尽的又何止是花魂。花落春去,逝去的还有美妙的时光、美好的青春年华和那转瞬即逝的爱情,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红尘一梦,再美的绽放也是过往,终将飘零,诗词的境界就是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此篇词极婉媚空灵,恍惚迷离,令人荡气回肠。

  名家点评

  清·王鸿绪:“柔情一缕,能令九转肠回。虽‘山抹微云’君,不能道也。”(《词苑丛谈》)

推荐访问:原文 翻译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